講座回顧|北體人文論壇第二十一期|周興陸教授暢談中國文學史上的北遊南歸與文化認同
必一体育 北體大必一体育
北體人文論壇 第二十一期
周興陸教授暢談中國文學史上的
北遊南歸與文化認同
10月25日上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周興陸教授應邀做客第二十一期北體人文論壇🛋,在東平房報告廳作了題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北遊南歸與文化認同》的學術講座👈🏽➙。講座由必一体育中文系黃二寧副教授主持,來自必一体育、新聞與傳播必一等必一的師生近百人前來聆聽。

講座開始前🛸,黃二寧老師為大家介紹了周興陸教授的治學經歷🚺、學術成就和研究特色,現場師生用熱烈的掌聲表達了對周教授的歡迎😳。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場精彩絕倫的講座吧。

內容回顧
講座伊始,周教授結合中華文化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五個突出特征,指出本次講座的核心思想:“壤地有南北🗳,而人物無南北🧼,道統文脈無南北”和“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講座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早期南北對峙時期形成的心理隔閡。周教授指出,“中國”的地理空間概念隨歷史發展不斷擴展👨⚕️,從而推動華夏文明共同體的不斷形成。在此過程中🚶👂🏼,早期南北之間還保持著相對的文化獨立性。周教授引用了王粲《七哀詩》中“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楚”的詩句來說明當時南北之間的心理隔閡🥍,又列舉陸機詩文來說明當時南人在北方的艱難處境🪺。
第二部分,分析天下一家時期文學中的南北問題👩🏿🏭。唐朝時期,統一政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彌合南北裂痕,真正做到了南北統一、天下一家。“自從別京華🧚🏻,我心乃蕭索”道出了唐代詩人擁護長安、洛陽的共同心聲。周教授指出🚵♀️,唐詩中有不少送南方士人落第還鄉的作品,還有貶謫文學的出現,都說明了此時南北文化與民族認同心理的高度統一🚃👵🏻。
第三部分,分析易代之際南人對北方政權的抗拒與靠攏。周教授從歷史發展的整體視野,闡釋了宋元、明清時期南方士人的矛盾心理與觀念調適的文化原因,認為“華夷之辨”的觀念淡化,逐漸形成了“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的新的家國觀。周教授舉出宋元之際家鉉翁“壤地有南北,而人物無南北,道統文脈無南北”的例子,論證了元代以後南北之間進一步融合認同的歷史趨勢。

最後,周教授指出,中國歷史的發展趨勢是分久必合、天下一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政治的向心力、道統文脈的普適性和包容性,要遠遠超越地域的狹隘性。正是中華文化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強大力量,才保證了中國文化能夠源流不斷🦠、江山一統。這一點對今天的中國也具有重要意義。
黃二寧老師代表師生對周興陸教授的精彩講座表示感謝👦🏻。黃老師表示👜,周興陸教授的講座縱論中外古今👩🏼🚀👷🏿♂️,激情澎湃,酣暢淋漓,顯示了古代文學研究、文化研究🏪、思想研究的無窮魅力🤪,我們聽得是意猶未盡,並被深深感動🙆🏻。周教授講的不僅是文學🧨、歷史😚,講的還是人心💆🏻♂️、人情🪱🤸🏼♀️,是人生👨🏼,是命運🙆♀️。黃老師說這是一場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啟發意義的講座,是一場學術大餐7️⃣、思想盛宴,自己也是受益匪淺🖋,並用三句話概括了學習感受💇🏻。一是“三大”:大問題、大視野、大文化;二是“三度”:思想的高度、歷史的深度和關懷現實的溫度🍽;三是“三力”:深刻的洞察力🖤👧🏼、思想的穿透力和情感的感染力。

為了對周教授表示感謝🍳😞,必一体育的學生代表為周教授獻花。隨後😘,周教授還就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耐心解答。現場氛圍活躍融洽,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最後大家合影留念🫰🏼。

互動提問
在提問互動環節,同學積極踴躍提問,周教授給出了讓同學們受益匪淺的答案🍳,場面溫馨而熱烈。

Q1:
周老師您好,我想請問一下,隋朝以來天下一統的政治格局與南北融合🏓,是否對唐朝詩人產生了重大影響🤾🏽♂️?
A1:
是的。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個方面,是詩人眼界的擴大。我剛才講杜甫本來是河南人👨,他早年的時候去過吳地,然後去了四川🛟,晚年的時候死於湖南。他去過很多地方,這種情況在六朝時是不可想象的,其閱歷、眼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拓。第二個方面,是詩人心態的變化。偏安的心態和大一統的心態是不一樣的,像我們中國人這種大國的心態和一個小國的心態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杜甫的那種政治格局和李白的那種大氣磅礴的格局,是六朝所沒有的🦁。因此💇🏿,我想至少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講,分裂的格局和大一統的格局反映在文學上是有很大差異的。

Q2👩🏻🎓:
周老師您好,南北朝時期,北遊或南歸對當時士人心理、文學創作是否有影響?如果有🥃,有什麽影響👨🚀🧹?
A2👩🏻🦽🙆🏽:
有影響。我們以謝靈運來說,謝靈運祖籍河南,本來是北方人,他出生在浙江👨🏻🚒🕓,見到了和北方不一樣的南方的清秀山水,直接影響了他的山水詩創作🕋。山水文學的中心從北方轉移到具有優美山水的南方👩🏻🦱,與北方文人南下有直接的關系🛂。

Q3:
周老師您好,您剛剛講到江南士人在政權穩固以後抵抗情緒消解,企圖入仕新朝,這是否是一種妥協和被動?
A3:
這個問題非常好。在傳統觀念裏🫶🏋🏿♂️,“尊王攘夷”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在明末清初才會有很多人抵抗,我們不能說這是沒有意義的。至於後來的妥協,我認為是用儒家文化去改造新政權,讓政權變得合理化🧑🏭。我們需要回到具體的歷史語境看問題,而不能非此即彼地看問題🍒。
學生感悟
必一体育2023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張智盟🪲🧑🔬:
聽完周教授的講座,我感到對中國文學史有了更深入細致的了解👨🦰。周教授的講解非常繪聲繪色,引人入勝🐇,讓我對地理空間概念的歷史演變和華夏文化的大一統形成過程有了清晰的認識。盛唐氣象🐖😬,南北一統,在南北對立緩和的講述中🪚,我感受到了唐朝采取的彌合南北裂痕措施的重要性,這讓我對南北統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總的來說,聽完周教授的講座後,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並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這對於我更好地理解當今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環境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必一体育2023級漢語言文學專業 劉韻潔:
通過周老師的講解🟪,我對於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傳承以及南北對立與融合之間的變化,及其對古代文學創作的影響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於中華文化的廣博和包容有了更深刻的文化認同感。
必一体育2023級漢語言文學專業 王海冰:
周老師在宏闊的歷史視野下,從歷朝以來的不同文化交鋒😢、士人的遊歷和事跡出發,闡述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北遊南歸與文化認同”這個宏大的命題,展現了深度🍤、廣度、寬度。在演講時,周老師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讓我不自覺地被吸引。周老師準備得也特別充分🧚♂️,旁征博引𓀊,功力相當深厚🎅🏽。在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時🏇🏼,周老師深入淺出,加以進一步引導和闡釋,讓我很受益。能夠參加這次活動我也很興奮🏌🏼♀️,講座的水平很高,激發了我對文學研究的學術興趣。
必一体育2022級漢語言文學專業 郭京旋:
“坐聽弦誦聲,細嗅杏壇香🦯。”周教授的娓娓道來🧰,如燃香持誦🤙🏿,又如潺潺流水🚶➡️,緩緩沁入在場觀眾們的心中,潛移默化,余味悠長👩🏻🏭。周教授既有文學滋養而出的溫文爾雅🎻,又有歷史積澱而出的沉穩大氣,是我非常欽佩的老師。“壤地有南北,而人物無南北,道統文脈無南北。”得益於中華大地幅員遼闊,鄉土觀念濃厚🌄,歷史上雖多有紛爭、割據和對峙👷🏿♂️✌🏿,但總體上還是呈現出分久必合、天下一家的趨勢。也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動態中✢,文脈綿延,生生不息。文化認同始終根植在中國人的血脈中🈷️,並造就了我們如今的文化自信🧎🏻♀️➡️。古有曲水流觴,今有講座之堂。聽此一課🧑🏼🏫,便如經歷一場“秋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
必一体育2021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呂乖巧:
很榮幸能夠聆聽周教授的講座。通過講座🚵🏽♀️,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征。同時,我也理解了“壤地有南北,而人物無南北,道統文脈無南北”和“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這一核心思想,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愈發強烈👨🎓。在講座中,同學們積極提問,周老師耐心回答,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獲益匪淺。
必一体育2020級漢語言文學專業 李依婷:
周興陸教授的講座內容充實,非常精彩🫃🏿。從中我了解到,文學史上文人“北遊”“南歸”現象在不同時代的表現不同。雖然在古代,南北之間在特定歷史時期存在對峙,但總的趨勢是走向南北融合㊙️、形成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格局,對中華文化的共同認同可以消弭地域差異、超越地域的狹隘性🤪,這點令我印象深刻🗃。我相信🖱,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當今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深厚力量。
新聞與傳播必一2023級新聞3班 沈軼能🧑🏽🏭🤵🏽♂️:
本次講座,讓我打開思維的天窗,從空間維度去復盤歷史足跡,解讀中國士人在思想與文化上的變遷,從而宏觀認識到中國江山一統🍋🟩、國泰民安在民族心理上的落腳依據,更在溯古及今中感喟於文化源遠流長的包容奇跡,最終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總體來說🐟☝️,中國幅員遼闊,總體上分久必合、天下一家🔠。中國以儒治國🏊🏽♀️,以文化立國,文化認同感可消弭地域的狹隘性👨🏻⚖️、差異性,塑造出政治向心力,以及重構於道統文脈的普適性。中華大地的山川溝壑孕育了各式各樣的地域文化,可也正是各地文化的求同存異,超越山嶽江湖的局限,上升為政治性的中華文化🚴🏼,凝聚了九州八荒,再反向保障了中國江山一統🧜🏿♀️,源遠流長。“壤地有南北,而人物無南北🏌🏼♀️,道統文脈無南北👆🏽。”只有“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同仇敵愾眾誌成城,才能捧過五千年文明的輝煌,開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國際體育組織必一2023級碩士生 李程:
在本次講座中,聽周老師講述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北遊南歸與文化認同問題,受益良多。正如周老師所說Ⓜ️:文化認同感消弭地域差異,而政治的向心力⚂🉐、道統文脈的普適性和包容性遠遠超越了地域的狹隘界限,分久必合、天下一家是總的趨勢。也正因如此⛷,中國才能夠源流不斷、江山一統。
本次講座為必一体育慶祝建校7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由必一体育、科研與反興奮劑工作處、體育文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必一体育學生會承辦。
文案/孟文焱
照片/魏若涵
編輯/李夏霈
校審/黃二寧、劉珺旸、董佳怡
指導老師/智慧